The Republic of Agora

【香港保衛戰當年今日・九】


Watershed Hong Kong | 2017.12.16

日軍繼續日夜猛轟港島,造成嚴重破壞。上午,日軍砲轟港島北的多個機槍堡,迫使守軍轉至替代陣地(alternative position)。下午2時30分,禮頓山遭受15至20分鐘猛烈砲轟,建築被毀,當地守軍轉移陣地。

摩星嶺砲台連續第三日受到重砲轟擊。射擊指揮所通氣管被一枚24厘米砲彈擊中,貫穿了厚達15呎的泥土及外牆,幸而未有爆炸,未造成死傷。下午5時,摩星嶺砲台砲兵奉命暫時退後休整。

西灣砲台、白沙灣砲台同樣遭受砲擊,高度測距儀及大量機槍堡受損。入夜後,日軍迫擊砲繼續攻擊,迫使16個機槍堡守軍轉至替代陣地,英軍無法修理及重新鋪設電話線,部份陣地因此通訊中斷。

空襲方面,土生戰隊繼續出擊。下午1時,駐台灣第11航空艦隊(配備特設航空機運搬艦,而非空母)應要求出動44架次,空襲香港仔、筲箕灣、鯉魚門、摩星巔,共投下26枚800公斤、54枚250公斤及34枚60公斤炸彈。香港仔船塢嚴重受創,皇家海軍無法維修色雷斯人號驅逐艦,唯有將之擱淺。至此,皇家海軍乏力阻止日軍登陸。

摩星嶺砲台簡介

由於香港心臟地帶位於港島西的維多利亞城,當年英軍興建了多座固定大砲砲台防衛。早在1845年,軍部已在現炮台里附近興建了香港最早一座砲台。1900年,軍部建議在摩星嶺興建砲台,鎮守香港西面海域。

1909年,工程開始。1912年,砲台裝備了5門9.2吋砲X型(BL 9.2 inch Mk X,砲管47倍徑,射程達26.7公里;9.2吋即234毫米),扼守維多利亞港西部及硫磺海峽等航運要道。軍部亦興建了西面射擊指揮總部及幾座掩蔽體。1930年代,其中2門大砲被移至赤柱砲台,以加強香港南面防衛。

Made with by Agora